当前位置:近视矫正 > 近视症状

眼镜行业趋势研究让视光回归医学

眼镜行业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7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年为50.2%,而年,中小学生近视率较年增加了2.7%。这背后的一个巨大隐患就是,青少年一旦发展成高度近视,今后将会大大增加罹患各类眼部疾病甚至失明的风险。

中国的近视防控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行业整体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缺乏镜片加工的核心技术,功能性镜片仍被国外技术垄断,眼镜高端市场被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掌握,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国内品牌发展缓慢,中高端市场占有率极低!

年10月中国眼镜协会正式发布《眼镜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进一步推进行业“科技、健康、绿色、时尚"的高质量发展,解决民生多层次视觉健康、时尚消费需求。

发改委《轻工业发展规划(-):"推动眼镜工业向高品质、轻质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加快光学性能优化、材料轻质化、表面增强、抗损自洁等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

在以上建议和规划中我们不难看出、提升品质、创新技术已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医学框架眼镜的验配标准

近视属于眼部疾病,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在近视防控方案中,佩戴框架眼镜是首选,从医学角度来说,近视矫正方案应该是精准且有效的,因此就要求框架眼镜的整个验配过程更加精准,患者佩戴后能够达到良好的延缓近视发展的效果。这里主要有两个关键点:

一、验光精准,近视足矫

足矫即矫正充足,是在最佳矫正视力前提下的矫正,为了避免过度矫正,因此应选择最佳矫正视力下的“最正度数”即MPMVA是“足矫”的唯一定义。

在这里需要强调:足矫的验证标准应该是红绿平衡,常规所说的1.0实力并不等于足矫。

足矫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尤为重要。

二、制镜精准、佩戴舒适

通过验光环节获得精准数据后,就进入到了制镜环节,那么一副好眼镜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标准呢?

精准度高:实际配镜的度数与验光度数一致。

镜片透光率高:视物清晰自然舒适

佩戴时无不适感:长时间佩戴不会造成眼部酸胀、干涩、疲劳的现象

只有具备以上两点,才能够达到延缓近视发展的效果!

现有的验光配镜标准能够满足以上两点吗?

验光配镜的现状

验光不精准,很难达到红绿平衡。

在现行的验光标准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现有验光器具的前提下,无法达到(低概率达到)红绿平衡的问题。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验光插片递增间隔均为25度(在0.00--0.25D之间,存在-0.12D)。

研究发现,在红色视标清楚的基础上加上-0.25D就直接变成了绿色清楚,无法实现红绿平衡。为了避免过矫,最终验光处方往往选择红色视标清楚的欠矫处方;使用0.25D递增的验光插片,最终能够达到红绿平衡的比率为右眼11.2%,左眼7.1%(n=98)。

医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群体中,使用0.25D间隔的验光,能够达到红绿平衡的比率为25%~-34.6%之间。

二、现有验光器具的前提下,验光器具与成品眼镜镜片设计不统一的问题。

主觉验光是区别于常规验光最重要的部分,在主觉验光中最常用的验光器具为验光插片,目前市面上常见验光插片的设计均为玻璃材质、未镀膜、双凹面加工,大部分为小光学区,而成品眼镜镜片的设计均为树脂材质,经过镀膜处理、单凹面加工、大部分为大光学区。验光插片与成品眼镜镜片设计的不统一会导致验光感受与实际配镜感受不统一。

另外、红绿视力表的波长标准、镜架对实际验光的精准性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制镜不精准,佩戴易疲劳

国标允许镜片生产存在±12度的生产允差,在这样的低精度的情况之下,镜片能否达到验光的精准度是非常不确定的,尤其是现片配镜,是很难还原配镜精度的,很可能存在过矫或者欠矫的现象导致近视加重,另外,不同品质的基材决定了镜片的品质,只有较好的基材才能实现高透光率,视物才能清晰真实。

让视光回归医学

全面提升验光精准度

根据瑞利原则:人眼分辨率为6.25度。超过6.25度的屈光变化均可引起视觉感官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确定人眼的精确分辨率,通过光学仿真软件Zemax建立人眼光学系统的理想模型,最终确定了模拟眼近视度数为60-59.=0.D-4.8度,也就是说人眼的极限分辨率应该在4.8°左右(不同个体会有略微差异)。

在上文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0.25D递增的验光插片,最终能够达到红绿平衡的比率为右眼11.2%,左眼7.1%。

而将0.25度的插片换成更符合人眼分辨率的0.05D递增的验光插片,得到了以下数据

0.05D红绿平衡率右眼82.7%,左眼81.6%。

通过对比发现,只有符合人眼实际分辨率的进阶标准才能达到红绿平衡,5°进阶更符合医学验光的进阶标准。

精益求精,缩小生产允差,提升镜片品质,为消费者带来好产品

虽然国标允许镜片存在±12度的生产允差,但是企业依然需要提升实际生产的精度,满足不同患者的对于现片需求。另外,企业应持续加大在光学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投入,尽快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在高端医学镜片市场发力,推进中国眼科事业的快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gveiog.com/jszz/1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