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它自己的自然规律。医生只是在疾病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或治愈,或延缓;还有的对其发病的原因尚不完全明了,但是人类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近视就是其中之一。
近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或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或看向远方时眯起双眼摄取模糊的信息。在公众的意识中,恐怕再也没有哪一种眼睛疾病能像“近视”一样深入人心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仅仅是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疾病,医学界对它的认识却不完全清楚。这也督促着全球千千万万的眼科和眼视光医生,对其发病原因、预防措施等问题不断地探索。而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国眼科界对近视的探索也不断推进。在年举行的VisionChina上,温州医医院吕帆教授就中国科学家近十年在近视领域的贡献做了详细的阐述。
据吕帆教授介绍,当前我国在近视眼研究领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其中包括近视现患率较高、近视发生年龄提早、近视进展速率提高、高度近视占比提升、病理性近视致盲问题等;同时,我们对近视发生发展机理、近视从发生到病理性变化的过程关联所知甚少,对近视发生发展干预方法也有局限。
全球近视的流行病学情况:
从数据来看,全球近视现患率的整个趋势是增高的,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像美国为16.8%-28.1%,欧洲为35.1%,离我们很近的日本则高达41.8%,而我国也不容乐观,医院徐亮教授团队的研究,我国视近的现患率为22.9%-32.3%;同时,吕帆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在世界范围内近视眼中,15岁以下儿童占比的情况,可以说中国几乎达到了50%,情况令人担忧。国内也有很多科学家对不同年龄中国儿童的近视发病率做了研究,比如中山大学何明光教授团队、首都医科大学游启生教授团队(我国内蒙古地区在校学生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山东大学王建峰教授团队、重庆医科大学张永烨教授团队,整个研究结果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会不同程度的加深。上海交通大学范先群教授团队调查了上海几所大学大学生的近视现患率,以及在近视范畴内对高度近视的现患率做了推导,推导结果显示在我国大学生近视人数可能会存在1.23亿人,而高度近视人数约为万。另外,据中山大学何明光教授团队研究,我国在校儿童的近视率位居全球首位;首都医科大学游启生教授团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内蒙古地区在校学生近视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上海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团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海地区儿童近视发病率及进展速率较西方国家、东亚地区要快。
吕帆教授介绍说,近视眼尤其是青少年视近主要变化是眼轴的拉长,其光学系统发生了较大改变的同时眼球的生物系统里面也发生了较多的变化。所以吕帆教授统计了近十年我国学者在近视方面所发的文章并做了详细的整理。以MyopiaandChina,10years为关键词,在Pubmed里面共收集了篇文献,在剔除影响因子<1.0和具有屈光手术及高度近视并发症相关文献后,共得到了篇文献,按照发病机制、近视防控、眼底改变三个方面对其分类。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发病机制——遗传因素
我国近视遗传机制的研究开始于年。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很多的基因位点,其中中山大学何清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宋海东教授所做的贡献几乎占了1/3。另外,温州医科大学瞿佳教授和金子兵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早发型高度近视致病基因BSG,该基因突变率与患儿父母的生育年龄正相关;医院杨正林教授团队发现13q12.12序列突变与高度近视紧密相关。
在近视机理的研究中,在基因对于近视的作用与信号通路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南大学夏昆教授团队发现P4HA2是一种全新的高度近视致病基因,其胶原蛋白的错误修饰是高度近视的重要发病机制。但是我们对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谁是决定性基因、其遗传方式、易感基因及外部刺激点都不清楚,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发病机制——环境因素
化学机制:国内的研究显示,环境对于近视的作用与信号通路有关。不同的研究团队所研究的信号通路不尽相同。比如中南大学文旦教授团队研究的TGF-beta信号通路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会促进眼轴的生长;中山大学曾文俊教授团队发现巩膜重塑通路和近视中的巩膜重塑有关,毒蕈碱的受体信号通路与眼轴的生长有关;上海交通大学柯碧莲教授研究的Wnt信号通路与眼轴的生长有关;温州医科大学的周翔天教授团队研究的视网膜多巴胺通路可能会影响光适应和视网膜的昼夜节律,从而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周翔天教授的这项研究是和国际水平平齐的,对未来寻找药物治疗视近方面可能会提供新的思路。
年,StoneRA首次发表了多巴胺可以控制眼球扩张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光照会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而增加的多巴胺可以抑制动物形觉剥夺性近视的成形。国内的中山大学葛坚教授团队和钟兴武教授团队,中南大学的杨智宽教授团队,温州医科大学周翔天教授团队等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研究成果可以总结为:视网膜物质及生化改变将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这一部分可以指导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
光学机制:包括调节机制、周边离焦机制和像差机制。
1.调节机制:早在80年代,近距离工作被认为是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首都医科大学王宁利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会促进近视的发生发展;温州医科大学吕帆、保金华教授团队发现阅读习惯,如阅读内容、阅读姿势、阅读距离均与近视的发展显著相关。
2.周边离焦机制:年,Hoogerheide等人第一次提出了周边屈光理论,在年-年,SmithEI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周边屈光所起到的主导机制。我国科学家这在一方面也有涉猎,比如中山大学葛坚教授的团队研究发现单光镜在矫正近视的同时,增加了周边远视性离焦,进而促进近视的发展。
3.像差机制:该机制认为调节和周边屈光都将影响视网膜像质,视网膜像质的改变控制近视的进展。BrienA等的研究认为在调节过程中,眼内高阶像差会相应的增加;吕帆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配戴OK镜后周边屈光的改变导致眼内像差的增加,近视同时被控制;PaulineCho在年的研究表明眼内高阶像差的增加会导致眼轴增长延缓,高阶像差和眼轴呈现负相关。
视近防控:包括户外活动、药物干预、渐变多焦镜、角膜塑形镜
1.户外活动:国内的多个研究团队(比如复旦大学许迅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团队)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户外活动可减少近视的发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团队还认为6岁儿童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时间,可以有效减缓近视发生发展的速率。
2.药物干预:很多的科学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已经确认了阿托品对于延缓近视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温州医科大学的瞿佳教授团队、四川大学刘陇黔教授团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团队在这一方面都做了很多研究。研究表明低浓度的阿托品在干预近视的发生发展是有效的。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如何防范浓度带来的并发症。
3.渐变多焦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余敏斌教授团队、温州医科大学姜珺教授团队和瞿佳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都认为,配戴渐变镜可以有效延缓眼轴延长和屈光不正度数的增加,进而控制近视的发展。
4.角膜塑形镜:国内的多个研究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泉教授团队、首都医科大学王宁利教授团队、复旦大学瞿小妹教授团队、医院眼病防治中心朱建峰教授团队)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研究结果,配戴OK镜可以有效延缓眼轴的延长,进而减缓近视的发展。
眼底损伤
眼球形态的改变与视力损伤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个研究团队做了相关的研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何明光教授团队认为桶形和颞侧变形弯曲的两种眼球形态最常表现为严重的近视性黄斑病变,视力更差。吕帆教授介绍,因为现在有很多的工具可以看到视网膜的层界、感光细胞以及血管的功能,所以可以更好的从结构与功能探索高度近视的病理性发展趋向。首都医科大学魏文斌教授团队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的研究,认为高度近视患者视力损伤与脉络膜的变薄、Bruch膜的断裂显著性相关;高度近视患者视盘周围脉络膜变薄、Bruch膜萎缩、形成y-萎缩弧等。而吕帆教授自己领导的团队主要研究视觉的成像,结果表明高度近视患者在无任何临床可见并发症出现时即已出现视网膜微循环和微结构的改变。
最后吕帆教授总结了我国研究者在近视领域所做的工作,她说我国科学家在近视研究领域的全方位参与成为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之一;同时,在近视各个研究细分方向,我国科学家有着显著的贡献度,比如在遗传方面就有1/3的贡献,在实验室研究技术支撑研究方面较为先进并得到了推广。吕帆教授还对临床研究提出了希望,她期望在中医中药等方面可以呈现一些高质量的研究。
结束语:
国力的提升也带动了我国科研环境的改变和科研水平的大幅度进步,中国科学家的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也将进一步助力我国科研事业,让中国的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期有奖互动:最近,近视成为了热点问题,社会各界都密切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最快治疗白癜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