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编剧开出3剂“解药”
7月7日晚,新复排的现代粤剧《山乡风云》在中山纪念堂公演,而正在同一天,该剧编剧之一的杨子静在家中悄然死,消息传来,使人痛惜,这也再次把粤剧编剧青黄不接的问题提到了业内人士眼前。
令人兴奋的是,成立不到一年的广东繁华粤剧基金会让人看到了振兴粤剧编剧队伍的1缕阳光。该基金会荣誉理事长陈绍基把
粤剧编剧问题摆在首位,继举行记念编剧陈自强作品音乐会以后,又悬赏高额奖金征集优秀粤剧剧本,以发掘优秀人才作为编剧队伍的后继气力。为此,采访了著名粤剧编剧莫汝城和潘邦榛,他们也参与了此次粤剧剧本征集工作。在他们信心满满的言谈中,感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有了。
背景资料
莫汝城上世纪4五十年代开始粤剧创作,曾编写《李香君》等作品并参与创作了《搜书院》、《山乡风云》等名剧。
潘邦榛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其后一直没有离开粤剧编剧岗位,与人合作的《魂牵珠玑巷》、《锦伞夫人》等好戏均在全国获奖。
现有编剧别放入“冷藏柜”
“编剧的地位一直不够高,不管是过去的戏班,还是现在的国营剧团”,两位编剧都觉得提高编剧地位是重要问题。莫汝城说,过去一些老倌要编剧给自己加戏,常常让编剧感到难堪,这就是他这些年封笔的缘由,“作品是作者的第二生命。除非你能说服我,否则岂能说改就改。”
目前行内都觉得缺少编剧人材,而潘邦榛认为,应当多利用现有的粤剧编剧人材,培养新人不是1两天就能吹糠见米的事。他还认为,一些德高望重的编剧,完全可以像大学教授一样做导师,带学生。粤剧编剧界应当充分调动老剧作家的积极性,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
近年来,粤剧编剧界为壮大班子,进行了很多“粤外”合作。两人认为这是一种对策,不能早早下好或不好的结论。不过,“水土不服”的现象时有发生,确是不争的白癜风可以治疗吗事实。莫汝城说,唱腔和语言是区分剧种的最显著特点,不论“外脑”写得多好,都要进入粤乐,这在语言方面特别困难。所以就算是和“外脑”合作,现有编剧人材仍是不可或缺的。
新人也要多去“私伙局”
为了彻底解决粤剧编剧人材匮乏的问题,粤剧界想了很多办法,其中2004年,由广东省文联拜托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开设的粤剧编剧研究生班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主办的粤剧编剧专修班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开班培养人材的情势。
莫汝城和潘邦榛也曾参与了其中的教学。莫汝城说,剧作家必备音乐性和文学性两大条件,而老一辈剧作家有的来自戏班的演员或音乐架头,熟习曲牌音韵,也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也有并不是戏班出身,但文学功底扎实,尤其是古典诗词。立足研究生班的教学课程设置,音乐和文学都贯穿于其中,这正是两治疗白癜风要多久人认为研究生班“值得尝试”的理由。
那末研究生班的学员是不是在进修后就能摇身一变为剧作家呢?莫汝城认为光有理论学习并不够,学员还可以多去“私伙局”练练嗓子,唱唱戏。编剧最好能唱和演自己的作品,这样才知道演员需要什么样的作品。
之前粤剧界多是老师傅带出徒弟,如今这招在编剧行中仍见效吗?两人谈到这个问题时都笑了,“我俩都没有师傅”。莫汝城说,其实有没有师傅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浓郁的兴趣和必学的决心。潘邦榛补充道,现在条件不同了,师傅带徒弟也可以换个情势。“我们可以采取研究生导师的办法”,就是以项目作为出发点,让师傅和徒弟一起合作完成。他泄漏,最近和研究班班主任一起物色了三个学员弄剧本,初稿已完成了。学员能参与其中,态度会变得更积极。
好剧本别停在“纸上谈兵”
除利用好现在的编剧人材和培养好后继人材外,行内曾举行过一次大型粤曲新作征集大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征集优秀剧本不失为一种发现编剧人材的途径。而刚成立的广东繁华粤剧基金会就在全社会重金征集粤剧剧本,一举打破了粤剧剧本低酬金的惯例。
本次粤剧剧本征集大赛从6月开始,12月底结束,并会在年底揭晓获奖情况。据潘邦榛介绍,目前已收到30余部作品,其中长剧近一半,参赛作者来自两广和香港等地区。也有海外如欧洲和新加坡等地的华人闻讯后寄来作品。虽然本次征集剧本的题材不限,但潘邦榛说:我们鼓励现代戏,尤其是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剧本。
同时,莫汝城对这类大赛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希望比赛不单单局限在赛前,更重要的部份是比赛以后对剧本的修改提高和利用上。他说:我做了屡次大赛的评委,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1999年的“南粤光辉5十年”粤曲新作大赛。它不单单是评奖活动,赛后,众评委还与获奖选手展开了研讨会,对获奖作品逐一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建立了评委和获奖选手一对一的辅导,以此来修改作品,提高获奖选手水平。最后,大会还把完成品给予了对外发表的机会,作为舞台的验证,结果非常成功。
有鉴于此,本次大赛也将会采取类似的举措,以求能让更多作者和作品能与观众见面,从而真正到达解决粤剧剧本难的问题,并从中发掘人材,培养新人。正如莫汝城所说,比赛使新旧编剧都得到了提高,是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