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越来越早,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越做越早。眼科专家的共识是先天性白内障两岁前不主张装人工晶体。
婴幼儿先白术后的矫正是非常棘手的,什么样的光学矫正方法适合婴儿?哪些方法更合理?是固定的一种方式,还是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方式?我认为以上是白内障医生需要和视光医生需要紧密合作去开展的课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婴幼儿的屈光发育特点。
婴幼儿的眼球光学特性
眼轴长度? 成人正视眼轴长21.5—25.5mm,平均24mm。
? 儿童出生时眼周长17.20mm。三岁以内增长较快,三岁时约21.5—23mm,之后增长速度放慢,7岁以后眼轴接近成人,3—14岁眼轴增长平均不超过1mm。
?角膜曲率:
●新生儿:51.2D
●出生6月:47.59D
●6月-12月:46.30D
●12月-18月:45.56D
●54月稳定为约42.69D
晶体屈光力变化
?新生儿晶状体屈光力可高达+34.40D,发育过程中逐渐降低,至成年时为+18.80D
●超短的眼轴
●陡峭的角膜
●近球形的晶体
?眼球屈光状态主要由眼轴、角膜曲率和晶状体屈光力三个成分决定。正常婴幼儿眼轴增长产生的近视化,被角膜变平和晶状体屈光力变小所代偿,三个屈光成分相互弥补、相互作用并达到平衡,最终完成人眼的正视化。
正常婴幼儿及儿童屈光状态生理范围
● 婴幼儿:+3.00DS
● 4岁:+2.50DS
● 6岁:+2.00DS
● 7岁:+1.50DS
● 10-12岁:+0.50DS
● 13岁:正视
——正视化过程结束
婴幼儿术后无晶体眼的光学矫正
? 手术时机
双眼:2岁
如果双眼白内障不急于植入人工晶体,框架眼镜足以进行光学矫正,可待屈光状态稳定后再植入。在这一点上,国外的人工晶体植入年龄要比国内晚。
单眼:2岁
涉及到屈光参差的问题,应该早期植入人工晶体,甚至现在提倡一岁到一岁半以内,再小也不主张做人工晶体的植入。
? 框架眼镜
厚度大,周围视野小,成像畸变,光学效果差。现在出现的压贴球镜解决了镜片厚度的问题,但视觉质量仍然较差,而且它和框架眼镜一样,无法解决单眼的屈光参差问题。
? RGP矫正
早在20世纪40年代,角膜接触镜即被应用于矫正无晶状体眼。如今在欧美国家,角膜接触镜已成为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常用的光学矫正方式。尤其是RGP被认为是先天性白内障无晶体眼患儿的首选,我们先来了解一下RGP的优点。
儿童配戴RGP的优点
● 超高透氧
● 高机械强度
● 依从性好
● 良好的表面亲水性
● 易于修改参数
● 放大率小7%-12%
● 促进双眼视功能发育
● 良好的光学性能
● 镜片参数范围大
医院建院1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工作。医院自年起推出RGP硬性角膜接触镜。接下来,介绍医院先白术后RGP的验配流程。
先白术后验配流程
? 一般是在术后2周以上,眼前节(伤口、炎症、眼压)稳定以后开始验配程序。
? 白内障医生(建议)
? 视光师(检查和评估)
? 护士(摘戴和护理)
? 家长(足够的耐心配合)
儿童RGP验配流程
●眼前节检查
● 眼压眼位的测量
● 角膜曲率测量
● 屈光度确定
● 角膜直径测量
● 最大眼裂高度
婴幼儿无晶体眼RGP验配流程
? 基础检查眼部检查
? 验光:屈光度再加上一定度数的过矫(过矫度数跟年龄有关)
2岁之前:+3.00D,因为学会走路前的儿童看东西的距离只有33cm
2岁~3岁:+1.00D~1.50D
? 重要数据采集:
● 角膜曲率:决定镜片的基弧、镜片配适状态
● 角膜直径:决定镜片的大小、向家长演示和培训镜片摘戴方法
● 试戴镜片:看患儿的耐受情况订制成品镜片
眼部基本检查
?手持角膜曲率仪
? 视光师戴镜
? 角膜染色评估
? 测量眼压
? 角膜直径
? 放大镜观察
? 处方订片
判断RGP镜片试戴情况
试戴评估
检影验光追加光度
? 注意要点
●选择试戴片时考虑高度远视RGP镜片呈现凸透镜,中央厚周边薄,试戴时选择平行或相对陡峭的配适状态
●考虑无晶体眼无调节,婴幼儿用眼都在中近距离,RGP度数可过矫+1.00D~+2.50D,也可以RGP基础上看近再戴框架眼镜。
●注意顶点距离的换算
●单眼验配RGP需要遮盖健眼2-4小时/日
取戴和护理
婴儿睡眠中培训家长取戴方法,以期掌握规范的戴镜和护理方法。每天孩子醒来之前妈妈给孩子戴上RGP,晚上孩子睡着后取下。
感谢您